我只想说,人类就是想海洋去死。自然的自然而生和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是相冲的。两者根本不可能被调和。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定程度地有原则地破坏自然,以达到人类持续生存的目的。是的,海里的微型塑料会越来越多,海里的鱼都会死光,人类会把大海变成一潭死水然后再不要脸地在里面继续开采石油直到把大海榨干。人类最终会失去大海。到时候,为了解决人类胃里面的塑料,就只有在不断地发明创造,发明消化塑料的药剂或者那些能够把塑料排出的药剂。写到这里,我发现人类真的不是无知
“我们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因为了解伴随着关心,
关心着孕育出改变。“
——《塑料海洋》
《塑料海洋》由生活在香港的澳大利亚记者Craig Leeson担任导演和编剧,该片开头以Graig的角度切入,从他对深海蓝鲸的喜爱与探索,揭露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污染现状,同时从海洋延伸到陆地,从海洋生物链接到整个人类,他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引起观众对地球上塑料垃圾问题的重视,并在影片中介绍了现有针对塑料垃圾的应对措施,从行动层面去呼唤人类做出改变。
看了纪录片之后,自己收获了许多之前从未洞察过的东西。
最大的思考是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吧。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就是对塑料垃圾,或者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是对垃圾,都觉得只要我把它扔了我看不见它了,就等于我把它处理了或者它消失了。这样的心态让人们觉得自己制造的垃圾消失了,这就导致了对垃圾问题的忽略;或者觉得已经妥善处理好属于自己的垃圾(其实大多数人做的仅仅将垃圾扔进某个垃圾桶,并且是在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前提下)
当看到从海鸟尸体里解剖出那一堆塑料时,我被彻底震住了。
2016年在佛山家里时,总是看到角落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那里静静地躺着。有时四五个,有时七八个,用扫帚扫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还有,因为我每天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伴随着肉和菜带三四个塑料袋回来。
有一次跟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这些塑料袋,但不知为何心里却涌出每天用塑料袋这样下去不行的想法,这样实在是很伤害环境。于是就思考着要如何解决这个塑料袋问题。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其他对环境伤害不大的装纳工具来代替塑料袋。竹篮和环保袋
真的是有被震惊到!从名字看得出来,在讲海洋中的塑料,但是你知道当亲眼看着镜头下,从海鸟肚子里剖出占它们体重四分之一重的塑料垃圾的触目惊心感吗?整个胃满满当当都是塑料碎片,大约是两百多块……那个瞬间带给我的震撼,比深潜海底发现酸奶瓶还要大!
100分钟的片子,三次提到,从你开始看这部片子到现在,有多少吨垃圾被投入海洋……
更令我震惊的是有的人居住在塑料垃圾堆上建造的房子里,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在那里,在此之前我真的想象不到有人会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
所以整个观看过程我一直都在思考
我们对不起所有的海洋生物,是我们把塑料带入海洋。
“这个小孩正在放塑料风筝,从背后看他,和世界上的其他孩子好像没什么不同”。
当我看见无数的塑料碎片从海洋生物的肚子里被取出时,甚至隐隐作呕,如果我们保护不好它们,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保护好自己?
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终会自食恶果。
我们受到的关于环保的教育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新世纪的00一代,我们对于环保的意识依旧薄弱到几乎没有。
这个世界是被“蓝色”统治的,如果这片“蓝色”污浊,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垃圾桶
少用塑料制品,但是我们周围几乎都有塑料。去超市用塑料袋装封物品(超市是否允许自带袋子?);食品包装(似乎真的难以避免);
我们可以做什么?
1.少用一次性塑料瓶,自己买好玻璃瓶,外出带水
2.呼吁学校里每个班级将塑料瓶回收(一次性使用塑料瓶现象太严重)包括家庭一次性杯
3.去超市自带大型袋子eg.用书包
4.尽量不重复购买物品;网购时可以尽量集中买,eg.买一本书就是一个塑料包装
5.在不太需要塑料袋的情况下(东西少)不用它
6.少吃外卖,实在选择吃外卖可以减少使用那个塑料袋
【塑料海洋】追求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方便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lyfs.cn/article/vod-6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