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文字狱是他搞的最厉害,还搞了清朝的特务机构,小时候对他的印象极为不佳。上高中时做历史题看到他提写在故宫一副对联,具体什么忘了,大意是告诫自己,君王也不是天下独尊的。霎时间觉得雍正不是那些故事里说的那么不堪。
后来知道了他的改革,废除旗人特权,摊丁入亩,羡耗归公,官神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拳拳打在利益集团的心口上。众口铄金,他的名声会好才怪!要改革就要集中力量,就要统一声音,堵上悠悠之口,有些他是残忍的,但也是无奈的。
剧中表面上是他很无奈,很正面

看过万历十五年,再看雍正王朝,觉得皇上这玩意儿真不是好当的,文官们总是勾结朋党,以留名之虚,行保护利益之实。文官们代表保守派,保护读书人的利益。作为改革派的皇帝,他的政令实施很难啊。
杀李福的时候能感觉到皇帝的无奈啊,真是两面互刚。读书人真是脑袋有点死。皇帝与文臣们的较量还真是针锋对麦芒。制衡制衡。

雍正王朝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电视剧,从中学到现在,完整地看过五六遍,零零散散的片段看过五六十遍,还是很有意思的。只不过小的时候有些情节看不明白,现在更清楚些了。
这部戏并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相反,这十几年来,反而证明了它的价值。因为,大陆的电视剧真是越拍越烂了。日本的动画片成年人也可以看,中国的电视剧,适合的年龄段越来越低。雍正王朝之前,古装剧的水平是在上升的。红楼梦、唐明皇、武则天、三国演义等,到雍正王朝达到了顶峰,之后的水准一直下降。
雍正王朝很有现实意义,剧中的事件放到其他时代也都适用,这些事在中国已经重复发生了几千年。其中的吏治腐败、冤假错案、权力斗争、科场舞弊等,换个年代换一批人还可以上演。汉末就有这种说法: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到了清朝也还那样,没什么进步。反倒是变法改革很少见,搞这套的人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雍正是个好皇帝。作为领导,只需要有两种能力,明辨是非和知人善任,这就是领导艺术。这里借用一下百度:“代理湖广提督岳超龙表决心说:为报答皇上厚爱,我一定做到廉洁自律,…

雍正——四面楚歌的劳模皇帝
无论与历史有多少偏差,都不能否认雍正一生辛劳,一心为民。对于弘历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遇到天底下最好的父亲,不仅为他铺好富强之路,同时铲除后患赐死弘时。可能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乾隆时期的糜乱,这大概是家天下的弊端,一个家庭无法避免的所谓富不过三代,放大到一个国家,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落寞。雍正可能不如武帝康熙那般千年不遇的才华风度,但兢兢业业也算顺利完成帝王之业,也是心诚之德。
弘历——贾致刚演的弘历是整部剧里最让人心动的角色,倘若能一生勤勉。。$#

《雍正王朝》一剧的基本主张是“担道义”,这既是其价值观,也是剧中主角四爷的斗争策略。
康熙皇帝颇得人心,却也面临着沉重的积弊,他想改革,却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让他头疼的,是该在众位皇子中选择谁做接班人。他在物色一个挑得起担子的皇子。“挑得起担子”的意思是重大局、有责任心、有能力、不怕得罪人,这些都是做一个优秀皇帝必备的素质,其中尤以“得罪人”这三个字为本剧的关键词。“夺嫡”的两大重要竞争者四爷和八爷,在这点上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四爷的选择是“去做事,哪怕得罪人”

20年前,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播出,引得万人空巷。时至今日,这部以宫廷权力斗争为主线的优秀电视作品,仍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究其原因,大抵因为该剧“包袱”太多、太深,对于如我一般当年追剧的年轻人,需要年龄和阅历的沉淀,才能慢慢参透其中的许多精要。
弘昼是雍正最小的儿子,全剧对其描绘不多,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出现在“八王议政”之后。这里接连用两幕来刻画弘昼,其一为弘昼为自己办“活出丧”,其二为雍正与弘昼的父子对话。这两幕相对于剧前“八王议政”逼宫大戏的惊心动魄,看似波澜不惊

王绘春领演,【观影日志】《雍正王朝》讲了什么故事?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lyfs.cn/article/vod-6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