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攻占罗浮宫,罗浮宫法国疯,占领下的卢浮宫,战火中的卢浮宫,Francofonia, le Louvre sous l'Occupation,Francofonia: Le Louvre Under German Occupation

免费观看1080P

年代:2015 

首映:2015-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5-11-11(法国)

时长:88分钟

语言:俄语,法语,德语,英

观看量:3275

豆瓣:7.3

更新:2024-04-21 11:28

剧情:
自2011年凭借作品《浮士德》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来,俄罗斯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一直在为他的新片《被占领的卢浮宫》做准备。这一次,索科洛夫将相机对准了巴黎卢浮宫,将时间和空间拖回了二战时期,探索了纳粹占领下艺术与政治之间的核心联系。该片已获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在沉寂了四年之后,俄罗斯电影大师们将携他们的新作再次出现在Watertown。目前还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再次获得大奖,但作为这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式,这足以吸引多方关注。索科洛夫一直热衷于拍摄历史和权力题材的电影,他的三部代表作《四方权利》分别涉及希特勒的《摩洛赫》、列宁的《被遗忘的列宁》和关于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报》。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索科洛夫也特别喜欢收藏文化宝藏的博物馆。早在他2002年的代表作《俄罗斯方舟》中,他就曾参观过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新作品《占领下的卢浮宫》直接针对法国卢浮宫,该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将上演一场与艺术、政治和文化有关的历史纠葛。
展开
线路F1

预告片

图集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1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2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3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4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5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6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7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8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9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图10

影述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让·克洛德·希尔领演,巴黎留给我的一个念想

醒醒,安东•巴甫洛维奇,假如您还能醒来的话,请睁开眼睛看看您的剧中人忧郁地眼望着的未来,所有与幸福、与高尚的工作一道如同咒语般念叨着的未来,在一百年后如何变得更加虚弱。残忍的19世纪末业已过去,而人类居然平安渡过了又一个残忍的世纪末。
契诃夫并未醒来,还有托尔斯泰,叙述者挽歌般的俄语旁白所唤回、所对话的幽灵没有一位属于俄罗斯。影片自始至终来自作为导演的索科洛夫的俄国人视角(讨论有关这部电影的任何内容时都应切记),而法国是映出了俄罗斯长久的文化焦虑的一面镜子。谈论巴黎即是谈论圣彼得堡,谈论卢浮宫时,冬宫始终作为一条平行的暗线隐伏于叙事的背面,“这博物馆的价值远超整个法国……谁能想象没有卢浮宫的法国呢?谁又能想象没有冬宫的俄罗斯呢?”而谈论上个世纪众多大浩劫的其中一场中不设防的安全孤岛,也即是谈论本世纪。
“什么在眼前等着我们?”
“自由,平等,博爱。”
“我亲爱的玛丽安娜,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
自由,平等,博爱,戴红帽子的法国女人如同受到某种启示般出神地说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是俄罗斯大师级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在201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大获好评,场刊评价高达3.7分,位列第二。
本片也是我个人的2015年度十五佳影片之一,另一部同样在形式上剑走偏锋突破常规的佳作是格林纳威的《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这两部影片正好可以对照着看,在手法和气质上还是大相径庭的:前者节奏和缓不疾不徐,以流畅的长镜头为主,叙述基调厚重悲沉,科普与历史解说所占比重不低,没有那么主观化,而后者则节奏迅急凌厉

这类题材的电影最怕平铺直叙,自信满满的索科洛夫自然会另辟蹊径。虽然没有采用《俄罗斯方舟》中历史性的一镜到底,但仍然让历史伟人的幽灵(在本片中是拿破仑)作为导演诉说着家珍。也许只是因为导演是俄罗斯人,所以开篇顺理成章地以自己祖国的历史为切入点。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十九世纪过来的大师们在同一时期睡着了,父辈们沉睡了,怎么也叫不醒,醒着的年轻一代诉诸暴力。通过“ppt”,旁白,为数不多的几个角色,将卢浮宫的历史,尤其是德军占领时期的情况

所有伟大的虚构电影都倾向于纪录片,就像所有伟大的纪实文学都倾向于小说。
——让-吕克•戈达尔,1985:181—182
一、
戈达尔的这句话已经为我们标示出一个悖论:虚构将抵达真实,追求真实将自身瓦解。我们也许可以举出两部电影来说明这一论点:《阿玛柯德》与《少年时代》。(扩展阅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73465/)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不断被揭示出来。新现实主义在影像真实性上所带给我们的有两点:基于理念变革形成的制作新方式,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自由创作等等;同时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在还原现实的感知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后者被另一一场运动所标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道格玛95运动”追求手持摄影的真实质感让影像在捕捉现实的能力上迈出了一大步。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当影像不断地“真实化”后,某种自我瓦解便在内部产生。电影看起来与纪录片越来越接近。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不是被欧洲电影人所预见,而是借助几乎发生于同时的伊朗电影人的一系列杰出创作被告示出来。

喜欢旁白的俄语好喜欢(虽然俄语作为一门语言并不好听,但是就是有种莫名的喜欢)
感谢HKIFF让我花25港币看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电影 电影本身讲述了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情节 引人深思的是强硬的俄语独白 作为一个俄罗斯导演把不设防的巴黎作为大背景与抵抗的布尔什维克对比 尤其谈到无名的尸体被扔进万人冢 被敌军围困时母子第二天被吃掉的惨状 让我想起了同样是战争时期的长春围城
并且 纳粹高官的保护行为 其实会不会是人性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也就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性的要核 (和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保留伊斯兰权力象征的阿尔罕布拉宫有同样的考量)
“旧世界仍会影响后人发动巧立名目的战争”
“卢浮宫是关于人的博物馆”
“如果这些肖像活着,能不能帮现代的我们预测未来”
包括作者最后对结局的引入 有一种长远的 超越时间限制的想象 功德会被铭记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资料馆的缘故,观众席对这个片子的生理反应是差不多的。开场大概到半个小时左右,我发现我困了,不停打哈欠,眼皮很沉。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我对所谓的闷片抵抗力不差。更令我惊讶的是,我周围的其它观众不知为什么,也同时在这个时间点上表现出了困意,真是惊人的巧合!
这个片子整体看下来,并不能说不好,如果非要形容我的心情,应该和这个片子的表现方式一样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复杂。
观众犯困是有情可原的。我从资料馆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这个片子的定位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让·克洛德·希尔领演,巴黎留给我的一个念想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lyfs.cn/article/vod-12369.html

展开

豆瓣推荐

索尔之子
7.42015年匈牙利战争
影子部队
8.61969年意大利战争
喝彩!
7.52015年法国喜剧
战争天堂
7.82016年德国战争
俄罗斯方舟
7.62002年加拿大历史

本周热播

中文榜
9.02020中国大陆纪录片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