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火焰

海上火焰

怒海公民,海上焰火,兰佩杜萨纪事,兰佩杜萨环岛,海上火,Fire at Sea,Oltre Lampedusa

家人们免费看

年代:2016 

首映:2016-02-13(柏林电影节)

时长:114分钟

语言:意大利语,英语

观看量:2074

豆瓣:6.7

更新:2024-04-27 11:37

剧情:
展开
线路F1

预告片

图集

  • 海上火焰 图1
  • 海上火焰 图2
  • 海上火焰 图3
  • 海上火焰 图4
  • 海上火焰 图5
  • 海上火焰 图6
  • 海上火焰 图7
  • 海上火焰 图8
  • 海上火焰 图9
  • 海上火焰 图10

影述

“海上火焰”打动人心的纪录片片 海峡两岸,两个世界

电影更像是导演精心设计的隐喻故事:小岛犹如以海洋文明起家的古老欧洲(捕鱼、潜水、海鱼烹饪、长辈要求小男孩学习出海),时至今日,战争逐渐远去,仅存在于奶奶的讲述和男孩的童年游戏,然而,全球化下的海洋,不仅是小岛社会生态的一部分,也是联通外界的纽带,大量难民的涌入,一并带来的是战争的伤痛、差异化的信仰(穆斯林礼拜)与文化(他们唱的那个是啥)、潜在的疾病与安全威胁(各种检查),虽然尚未与古老的秩序、人地关系出现正面冲突,但导演是有隐忧的。这种潜在的冲突和隐忧,也被克制在平静的叙事语言之下(远景的静态镜头、没有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只是在拍摄难民的时候,情绪有些按捺不住和过于直白。
也许影片还传达了导演的反战主张:岛民与海洋生态的和谐,经常出现的死亡、生养、疾病话题,小男孩对弹弓玩具的痴迷导致的弱视、焦虑等等。海上火焰的片名,也寓意战争在漫长的文明历史、恒常的自然时空中的虚弱,火在海上只会耀眼一时。
影片承载了导演过多的主张和表达欲望,使得故事的编排有些刻意和用力过猛

#每日一片# #柏林电影节# 上月17日晚因为正值柏林电影节期间于是在法国文化中心看了柏林影展,去年拿了最佳影片的《海上火焰》,当时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看完第一反应是这金熊奖给的也太水了吧!?在观影前,我早已被《海上火焰》这个美丽的名字所吸引,加上海报中红蓝二色的运用,让我在去年开奖后心里就一直抱着小小的期待。但是影片开始没多久就叫人感觉有点不对劲了…因为这部电影始终打的是纪录片的旗号,然实际成片雕琢痕迹太重了,不是说有着平实的镜头,描述真实的事件就能算纪录片吧?所以前天的奥斯卡这部柏林金熊没有获得纪录片奖项着实不奇怪。
《海上火焰》这个名字从老奶奶的口中娓娓道来,以前打仗的时候海上总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是当地一首民谣歌曲的名字,老奶奶给电台打电话点播了这首曲子,为他出海打渔的儿子祝福。战争与难民的身份相呼应,“海上火焰”并不难理解。
影片分两条线,采取双线叙事的手法。第一条是住在意大利边缘兰佩杜萨小岛上的小男孩Samuele及其家人

“海上火焰”打动人心的纪录片片 海峡两岸,两个世界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lyfs.cn/article/vod-21700.html

展开

意大利纪录片

2012意大利纪录片

本周热播

中文榜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