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

年代:1979 

首映:1979-08(莫斯科电影节) / 1979-11-16(波兰)

时长:113分钟

语言:波兰语

观看量:5538

热播指数:91

豆瓣:8.4

更新:2024-05-07 21:50

剧情:
  菲腊花了两个月的薪金买下八米厘摄影机,本想纪录刚出生女儿的成长,但厂长却要求他为单位服务,拍摄联欢晚会;误打误撞下,居然给他在电影节里捞了个奖。他登时雄心万丈立志成为纪录片大师,冷落娇妻也在所不计。但镜头下的真实却不是人人吃得消。当人民英雄的代价是好同事成了活靶,最後菲腊要在成名与道义之间作取舍。
展开
线路F1

图集

  • 影迷 图1
  • 影迷 图2
  • 影迷 图3
  • 影迷 图4
  • 影迷 图5
  • 影迷 图6
  • 影迷 图7
  • 影迷 图8
  • 影迷 图9
  • 影迷 图10

影述

令人感动的爱情片 影迷是如何煉成的

有时候,一个人痴迷一样东西往往源于很普通的原因,就如电影《影迷》中的菲利普,当他的女儿降生时,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他买了一部摄影机,就此与电影拍摄结缘,之后他享受着拍摄的快乐,也承担着拍摄给他带来的种种苦恼。这部大师导演,基希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普通工人陷入一种对电影拍摄的痴迷后,在自己游刃有余的电影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欢乐,心酸,与无奈。
相信每一个曾经痴迷于一项爱好的人都多少能够体会菲利普的生活,当你喜欢一样东西,一件事时,它对你的意义已经往往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简单,它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而正因为它是你的爱好,所以也就注定了你不可能全身心的去投入到其中,因为“爱好”往往意味着“业余”,它不是你的职业,而我们却不得不把太多时间投入到经常是你不喜爱的工作上去。菲利普只是个工厂物资部门的员工,它的本职工作就是去为工厂采集物料,相信这不是一个会令人热爱的工作,而电影,准确的说拍摄电影则是他喜爱的事。痴迷者经常会面对他的痴迷物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当他从痴迷之事中得到更大的快乐时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部早期的剧情片里,出现了一个悖论式的问题:当男主角开始他的电影生活时,他一方面在接近生活(借由摄影机,他得以看到更多东西,更多社会的真相),但他也在远离生活(他失去了家庭,他的妻子带着他们的孩子离他而去)。两种生活是同质不同面的,因为菲利普电影人身份的获得(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他女儿出生了)两者发生了联系。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悖论。因为造成这一切的是菲利普自己,而非真的是他的电影。另外,他对电影的拍摄是带有某种自发性的。他对纪录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感性,而非理性。他对家庭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行使着他的责任,但是他没有真正思考过当他的孩子出生之后,他究竟该如何承担责任。
真理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借扎努西和他的电影说出了这样的观点。菲利普对这样的观点很感兴趣。好像这可以成为他行事的一个合理的理由。但也正是这种标准上的弹性使得菲利普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疏解,反而趋向崩溃。他缺乏行事的准则。这是菲利普走到这一步的根源。事实上

在七十年代末社会主义的波兰,工厂采购员菲腊买了一个胶片机拍摄刚刚出生的女儿。厂长让他拍厂里的纪念晚会,结果得了业余影人奖。这让菲腊更投入于电影,为此他的妻子并不开心。老板左右了菲腊的影片创作,这让他很难受,菲腊瞒着老板和电视台的人联络,他的导演生涯逐渐上了轨道,妻子离开了他,公司的史哥也离开了,菲腊毁掉了自己拍的菲林。
一个因为电影而成长中的男人

文/尘世流年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被称为“诗意哲学电影”,他的几部电影开头的片段很有震撼感,这种震撼感来自不加修饰的直接。比如《杀人短片》开头的动物尸体,《机遇之歌》的男主角吼叫,这部《影迷》也是一样,一只鹰正在啄食捕获的鸟,在我看来这是表示自然界的真实与残酷,弱肉强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一直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这部发行于1979年的电影,制作在当时冷战时波动较大的波兰,所以想要了解这部电影,就必须了解当时波兰的社会背景。二战时以著名的“闪电战”拉开帷幕,德军先占领波兰大部分领土,而此时的苏联不失时机的上演一幕落井下石的好戏,突破苏波边境建立起东方防线。此时波兰已被瓜分,而二战结束后,波兰作为苏联的卫星国,被定位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所以波兰的政治经济体制完全照搬苏联。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日积月累的民怨不时的爆发,而苏联包办的傀儡政府却采取高压政策,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随后导致了波兹南大罢工,此时波兰人民已经觉醒

作为《影迷》(Camera Buff, 1979) 的主人公,开始使用摄影机拍摄纪录短片之后,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他是用来记录生活点滴,后来短片进入了公开放映的渠道,最后作品取得或好或坏的反响,但他却迷失在应该拍些什么的困惑里。
最初主人公的拍摄动力,是想要记录女儿的成长,做成普通的家庭私影像。他对拍摄没有具体计划,摄像机像是眼睛的延伸,他看到什么,就把什么拍下来。但是在那个年代,摄影机和胶片还是稀少昂贵的东西,因此人们对摄录留影这件事,格外地具有仪式感。在镜头前录制影像对一般人来说

这个时代
很多人想出名
很多人想证明自己的思想
我们拥有了制造影像无限的权力和自由的空间
但是
最终我感到麻木和空虚
在某一个部分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那个红衣服的女人只在两个场景中露了脸
看完电影
同学对我说
如果以后我因为拍片子没有了老婆怎么办
而我现在的感受和这个红色衣服的女人差不多
对一切都没有什么感情
我们太专注于表达自己 技术 夸张 理性
然后呢
开始忽略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自己对生活的索取和感受
" 最自然的生活"
你还记得那些台词吗 一切都如此简短 有力
一语击中
在这个时代 所有渴望成为导演的人所产生的关于生活本身的问题
最后他看着摄影机
开始反省那过去的一年他所失去的
因为他以为除了电影以外什么都不重要了
可是电影是什么呢
是自然的生活
为了什么
为了列宁
要买什么
电影报和政治报
还有什么
我的妻子 孩子
我的家
我的生活

令人感动的爱情片 影迷是如何煉成的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lyfs.cn/article/vod-31807.html

展开

豆瓣推荐

无休无止
8.01985年波兰剧情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8.71974年西德剧情
两生花
8.41991年挪威奇幻
爱情短片
8.81988年波兰爱情
永恒和一日
9.11998年希腊剧情
日以作夜
8.51973年意大利爱情
波希米亚生活
8.31992年瑞典爱情

本周热播

中文榜
8.42023中国大陆预告片

更多推荐